從 Petanjek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所發表的論文中發現,人類神經樹突棘密度 ( Dendrite Spine Density) 發育,也就是神經元細胞儲存、傳導和接收神經訊號的發展,在2~3歲時為最高峰 ,之後將一路修剪到約30歲。所以把握3歲前的學習,讓孩子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接觸更多不同的環境刺激,建立更多元的神經迴路,對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是很重要的。
原文出處:http://www.pnas.org/content/108/32/13281
教育部科教手冊:http://163.23.114.129/~linda5/special/1-3.html
發展學者過去相信學齡前兒童沒有策略,也就是他們著手解決大部分問題時,沒有使用任何策略。後來的研究嚴重質疑這個說法,接近一歲的幼兒會用簡單的策略找出躲貓貓遊戲中被藏起來的東西。在遊戲中一歲以下寶寶會使用翻翻書幫助他們物體恆存概念發展,一歲以上的幼兒會試著找尋被藏起來的東西,使用2~3個杯子將目標物藏在一個杯子內找尋,過程中加入干擾物(娃娃、球…等測試會不會分心,分心後是否還記得要找的東西在哪裡),經過了幾秒後可以測試孩子是否還記得剛剛的目標物在哪裡。這些活動除了可以增加幼兒專注力外,亦可增進其工作記憶能力。
大部分學者在遊戲與認知發展的研究中,發現扮演遊戲確實能激發幼兒各項認知發展的提升,例如:概念發展、同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與其他認知能力等。幼兒喜歡做成人所做的事情,透過扮演遊戲可以讓幼兒進入一個想像的世界,一起合作進行一項想像的活動。扮演遊戲除了幫助認知發展外,也可以強化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一般孩子在一歲六個月時,就會開始玩扮演遊戲,但大部份的情況下,孩子並不瞭解扮演時的心理表徵,他們覺得扮演只是在模仿爸媽或卡通人物的行為,直到學齡後才會逐步意識到扮演的本質。有些人甚至在成年後會繼續玩著扮演遊戲 (例如 Cosplay),這則是一種樂趣也是舒壓的方式。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 Dr. Angeline Lillard 在先前的研討會中指出,孩子如果已經開始玩扮演遊戲,相對於沒有玩過的孩子,在心智發展的測驗上表現較好。
當然,如果孩子並不熱衷於扮演遊戲,並不表示孩子心智發展有問題,因此也不需刻意強迫他玩。孩子的心智發展會反應在不同的面向,例如以唱歌、畫畫或捏陶土的方式表現出來。父母或老師可以順著孩子的喜好,鼓勵孩子重現生活的體驗,同樣也能幫助孩子成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