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屬於核糖核酸 (RNA) 病毒科,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腸病毒、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以及伊科病毒,近年來又陸續有各種型別發現。「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在2013年依據基因序列方法,將腸病毒分類為A、B、C、D(Enterovirus A、B、C、D)四種亞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為腸病毒A型。在所有腸病毒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例如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症狀,重症則會進一步導致死亡,台灣在1998年曾爆發大流行,總共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當時的重症致死率高達19.3%。除了腸病毒71型之外,腸病毒D68型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症狀。
流行病學
腸病毒活耀於濕熱的環境中。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因此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的發生,是台灣本土主要的流行疾病之一。依據國內歷年監測資料顯示,5歲以下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約佔所有重症病例的90%。腸病毒在每年三月會陸續開始出現疫情,至六月時會達到高峰,進入暑假後會開始趨緩。不過,九月份開學後,又會掀起一波流行。
傳染方式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例如糞便、咳嗽、口水或打噴嚏。感染腸病毒後,約會有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的潛伏期,爾後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上述傳染途徑釋出病毒,糞便傳染能力最強,時間可長達8到12週之久。
臨床症狀
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腹瀉、嘔吐、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腦膜炎與心肌炎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幼兒在感染腸病毒後,如果出現「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就醫。
預防方法
1. 確實洗手:在活動後、飯前飯後及更換尿布前後,可透過內、外、夾、弓、大、立、腕的七大步驟,確實把雙手清洗乾淨。此外,外出回家後,也必需先洗手或洗澡後才可接觸孩童與新生兒。
2. 高溫預防:腸病毒在溫度高於50℃以上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一定要加溫處理、衣褲則可浸泡熱水或洗後以高溫烘乾。
3. 減少曝露:盡量避免攜帶幼兒去醫院探病,或者長時間待在人多擁擠的密閉環境。
4. 環境消毒:腸病毒只能以 500ppm 以上濃度的漂白水清理消毒,紫外線則可以降低病毒活性。
治療照護
腸病毒感染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若有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前兆,請立即就醫。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已有數家國內疫苗廠商宣布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受試者年齡層涵蓋2個月至6歲的嬰幼兒。預計在2022年上市。
以上資料來源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