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感覺統合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但事實上,還有不易為人察覺的觸覺、前庭平衡覺及本體運動覺,這三種也被喻為「隱藏式感覺」。孩子將自己身體的狀況以及外在環境的訊息,透過上述七種感覺傳送至腦部之腦幹部位,進行抑制、促進、組織與整合的工作,在腦部引發神經統合的運作過程,使身體能順利地與環境接觸,適應環境進而感到滿足,這就是感覺統合。感覺刺激會腦部而言,就如同食物對身體樣重要。例如:當孩子剝橘子皮時,視覺知道橘子是黃色、圓圓的;觸覺知道它有粗粗滑滑的外皮,及多汁的果肉;嗅覺吸入芬芳的氣味;味覺感覺酸酸甜甜的;以及手拿起橘子時本體運動覺感知它種種的。綜合上述對橘子客觀的感覺,形成對橘子主觀的知覺。透過這樣的認知,孩子知道橘子可當球玩,因為它圓圓的,但因為它多汁,可用來解渴。因此當他看到橘子圖片時就會垂延三尺,知道可以吃,但是同樣是看到圓型黃色的球時,卻不會有同樣的認知,這就是感覺統合之功。在爬爬班每個月的活動中,中心每每會將大小肌肉、音樂、美術、食材認識、探索認知等排入活動中以及每日的嬰幼兒按摩擦乳液時間,皆為了促進孩子在生活中全面性的刺激,先感覺、再知覺、後認知的感覺統合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 『感覺統合:修練腦部 掌握嬰幼兒成長的黃金期』 作者 高麗芷
觸覺系統是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系統,對嬰幼兒的發育成長,甚至對於兒童都有極重要的意義。觸覺不像視覺或聽覺有特定範圍,而是無時無刻都在接受外界觸摸、冷熱、按壓等的刺激是探索環境最重要的媒介。觸覺敏感是指觸覺跟環境互動時會產生的防禦現象,由於大腦尚未建檔此資訊因此產生的不安全感。
觸覺系統對情緒及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嬰兒出生後,觸覺刺激是嬰兒情緒穩定最主要的來源之一。照顧者與嬰兒之間的接觸,除了刺激大腦發展外,還成為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步。舒服的觸覺刺激是嬰兒對照顧者依附情緒產生的要件,因為這種感覺會帶給他們自信心去探索外界新的、不熟悉的環境,使他們能由懼怕中安定下來,因此中心每天都會於中午午休前幫幼兒做全身嬰幼兒按摩,家長在家也可以多觸摸或壓一壓孩子的身體,甚至訪間也有販售觸覺刷,可以幫孩子刷。
觸覺防禦:
有觸覺防禦現象的孩子,對於觸覺刺激非常的敏感,不喜歡被觸碰。這樣的防禦現象是因為觸覺統發展不成熟,對外界刺激的辨別力不足所致,也可能對任何刺激都有過分反應的情形出現,甚至就連別人不小心碰到他身上的衣服,都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沒有安全感,情緒自然也就不穩定,未來在學習上也較無法集中精神。
一個對觸碰感覺不靈敏的寶寶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此倘若他遇到危險或身體有任何病痛便無法及時反應。中心安排搔癢遊戲,主要是藉由碰觸寶寶觀察他們對觸覺反應的靈敏程度。同時使用不同材質的小玩具對寶寶進行輕輕的觸碰,刷刷小寶貝的小手、小腳、身體等部位觀察他們是否對不同觸感有反應?例如:伸展肢體、四肢縮回等。如果寶寶的反應不理想〈沒有任何反應或反應不明顯〉,就需要多幫寶寶做些嬰兒按摩,以刺激他們的觸覺。
以上內容參考: 『感覺統合與兒童發展』 羅鈞令 著 一書心理出版社
本體覺簡單來說即為"不靠眼睛",用身體探索整個空間。讓手、手臂、腳、全身皮膚的觸覺感知空間的樣貌〞當本體覺差的孩子常常會跑步跌倒。心搖籃針對本體覺大肢體感統活動的設計為 "鑽〞。藉由 "鑽" 讓孩子感受空間的變化,而我們亦觀察到有些孩子對於大小空間時,因需要改變身體行進方式以及視覺差異,而緊張害怕裹足不前。因此,我們利用鑽龍、桌子、大教具、紙箱甚至兩位老師雙手搭橋等不同方式循序漸進的讓孩子體驗該如何通過這些障礙。
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假日帶孩子到戶外時,讓孩子盡情奔跑。這就是訓練本體覺最好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