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四個月就能吃,先嘗試少量蛋黃再試少量蛋白。如果七個月才吃,那麼平均過敏機率增加1.3倍、12個月才吃過敏機率增加3.4倍。那麼蛋白要如何給呢?其實可以做蒸蛋或蛋花湯,這些都可讓孩子試吃到少量的蛋白。
以100西西的柳丁汁為例,熱量大約180 卡;而100西西的母奶或配方奶大約80卡。因此果汁對寶寶來說,只是含糖飲料。果汁已沒有纖維質了,是純粹的糖份。所以對於一個瘦小孩如果下午四點給一杯果汁,六點的晚餐可能就吃不下了。( WTO建議強烈建議人一生都要降低糖的攝取量)。
如果孩子一歲後,每天仍需要800西西以上的奶,則奶比較類似他的正餐,建議喝兒童成長奶粉。但如果孩子在一歲以上奶量一天大約只喝150~200西西,則鮮奶或成長奶粉皆可,沒有太大差別。因此1歲至2歲之間,如果孩子飯吃得不夠多,奶多喝一點就沒有關係了!但飯已經吃很好了,奶量可以慢慢減少。
糙米有一層殼纖維含量多,不會被人體胃消化,會從便便跑出來,但會被大腸拿來利用來作為易生菌的食物,因此是可以吃的。這就如同金針菇的多醣體,也是在腸道中能被好菌利用的。不過不建議寶寶以全五穀雜糧飯作為主食,因為纖維太多反而容易脹氣。
哺乳媽媽的飲食重質不重熱量,非洲難民媽媽們的母奶跟我們有坐月子媽媽的母奶熱量都是一樣的,上天很公平不會因為很窮的媽媽他們的母奶在三大營養素有所改變大家都一樣,也不會因為媽媽吃了很多豬肝喝了很多牛奶讓母奶的鐵質及鈣質差異很大,但人們不是只有三大類營養素影響成長,那些微量的營養素會調節生理。母奶營養差異會在表格中〝改變〞那格裡的營養素,也就是說媽媽的飲食越簡單跟媽媽越不挑食吃得越多種,孩子吃到的綜合維他命則越多元化。例如媽媽如果吃了很多鮭魚,則母奶中的DHA含量就會增加〈媽媽大約吃1/4手掌的鮭魚量就夠寶寶用了〉,鱸魚、石斑魚DHA含量少但有豐富單白質,減肥的媽媽很適合吃因此魚種可以變更吃;維生素A:豬肝、腰子、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維生素A,維生素A不夠會影響鼻黏膜健康(冬天容易流鼻血容易打噴嚏)因此要保護寶寶鼻黏膜、支氣管,媽媽的維生素A要吃到足夠,至少每天一定要吃到一次深綠色蔬菜;維生素D與曬太陽有關(營養師認為全台灣的媽媽維生素D應該都不夠);維生素E與寶寶的皮膚黏膜有關,而維生素E在堅果內含量豐富;維生素B與C:媽媽的飲食裡如果吃的大多是白米飯白麵包就不會有太多B群,糙米、燕麥、雜糧米B群豐富,滷肉魯很久B群會流失,涮涮鍋肉涮一下則較容易保留肉的B群;維生素C:一串葡萄的維生素C不及3片芭樂的維生素C多,媽媽可以查看看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有哪些。總結即為不管是哺乳中的媽媽或是配方奶寶寶的媽媽,飲食都需要均衡不偏食吃的種類豐富才能獲得各種營養。
以上內容自李婉萍營養師:〝兒童飲食與調配〞演講中筆記。